今天在網路逛的時候,無意中看到了一位高中生寫的《ICU重症醫療現場》的讀書心得,還獲得全國的優等獎!
我看了他寫的心得,非常的激動!
天啊!一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,就能有這樣的體悟!真的很不容易!我要來跟學校接洽,來奬勵這位高中生!如果老師看到這貼文,也請和阿金聯絡~
=====
冷冰冰的房間內,一個個骨瘦嶙峋的病患了無生氣地躺在病床上,各種高科技儀器連接著他們的身體,除了心電監測儀和病懨懨地咳嗽聲外,沒有任何的聲音,疾病與死亡充斥了整個環境。相信一般人對加護病房不會有多好的印象。一位重症醫師發現了大眾對於加護病房的誤解,企圖以文字來改變人們的負面印象,以幽默的文筆、感人的故事來分享病房內的溫度,因此被稱為「暖醫」的陳志金醫師,其實童年對加護病房的印象並不美好。
陳醫師母親的心臟狀況不好,必須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,但礙於醫療狀況不佳及家境貧困,整整等了兩年才等到進行手術的機會,但卻不幸在手術的前一天離開人世。當時在學校應對考試的陳醫師突然收到噩耗,便立刻趕到醫院,但在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之前,遺體已經被送到太平間了。當時十七歲的少年,因此被自責與內疚的噩夢重壓了三十多年。
體會過至親離世的陳醫師,不希望愧疚感纏上其他人。成為經常面對生離死別重症醫師後,抱著「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,我們要救家屬」的信念,致力於「醫病共享決策」的推廣。在面對已然回天乏術的病患時,能夠關懷家屬,給予做出決定需要的愛與勇氣,並引導家屬完成「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」的四道人生,讓病患得以安寧善終,也讓家屬能走出悲傷、放下遺憾。
書中除了與安寧病患相關的故事外,也寫了許多陳醫師觀察到的醫療問題,醫療量能逐漸崩壞、病房內珍奶不為人知的意義、省下掛號費看不見的影響、堪比醫療暴力的錄音行為等等,讓沒有醫療背景的人也能從自己的行為改善醫療環境,而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「醫病不互信」的問題。可能是無論如何都想盡一分心力、可能是質疑醫師能力,許多病患甚至是家屬,有意無意地做出冒犯醫師的行為,卻不知不信任可能造成的問題。不相信年輕醫師,執意要找職位最高的醫師,卻不知許多職位高的醫師早已遠離臨床;一位自詡為「孝子」的鄉土劇演員,因不相信醫師的判斷,執意要讓母親戴上氧氣罩,甚至憤而攻擊醫師。這些人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,或是影響了自己的健康,或使自己成為廣為人知的負面教材。因信任醫護人員,一位插管的德籍病患與其妻子,成功飛越10000公里回到故鄉,康復後喝到了臥床三年來第一口家鄉的啤酒,足見信任的力量何其大。
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,即便再怎麼想逃離死亡的追逐,總有一天必須接受親友甚至自己面臨生死關頭。但對於重症的不了解,很可能導致我們因迷茫、愧疚而用錯誤的觀念或行為去應對,反而讓摯愛承受無盡的苦痛,在這裡,直觀的善與孝有時並不是最好的答案。增加對加護病房的認知,讓我理解了擁有「善終」的人生是多麼難得,拒絕臨終急救,並非殘忍地等著患者離世,而是著重在減少病人痛苦(止痛、消腫)及增加家屬陪伴時間,許多被決定安寧的病患其實是幸福的,能帶著尊嚴離世可能是臥床許久的他們最大的心願,做出決定的家屬,往往才是承擔最大壓力的人,以自己的悲傷換取至親的尊嚴,在我眼裡,被眾人所詬病的安寧,反而展現出了世上最堅毅的愛。
文章來自:
https://www.shs.edu.tw/search_view_over.php?work_id=2489147
《ICU重症醫療現場》Momo 66折
https://reurl.cc/q8X0MR
《百大良醫》投票
https://reurl.cc/6lYVmZ